江苏无锡: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纪念馆再添38件珍贵史料
摩尔多瓦将举行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想当年|四十年前,《终结者》打破了世人对机器人的刻板印象
本月更新4172  文章总数90227  总浏览量9862968

中国古代为何没有公共广场

试试握拳30秒,你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

伊朗议长:在必要考虑下,定将回应以色列军事打击,人民网三评“国民素质”之二:文明传承断档了吗?

守则校务公开防震减灾章程制度职责考勤目标管理档案突发事件规定人员职责预案应急

美文示范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重大工程|青藏铁路:雪域高原辟新途

9455澳门新葡萄大厅

蒋火华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对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强调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健全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为新征程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标定了新坐标、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根本遵循。

开展监测大比武,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队伍建设的“金字招牌”9455澳门新葡萄大厅,是展示各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人才培养成果的广阔舞台。2010年9月,原环境保护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在北京市举办了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2019年10月,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市场监管总局,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两届大比武均反响热烈、成效明显,在广大监测技术人员中营造了学业务、练技术、提能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充分展现了生态环境保护铁军先锋队风采。

2024年3月,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共同举办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这是六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时隔五年再次联合举办的重要赛事,必将带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履行生态环境监测职责,以更高标准保障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更好支撑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新征程上贡献更大监测力量。

蒋火华:这届比武我们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在手段上更加突出“现代化”和“数智化”。注重体现新质生产力特别是人工智能、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展示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和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新成效。例如,综合比武污染源监测组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组比赛将采用VR手段开展,应急监测组将使用无人机进行现场调查。以比武竞赛为指挥棒,把全国监测系统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上来。

蒋火华:我们在比武导向上更加突出“实操”“基层”和“青年”。更加注重实操能力,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的分值比重从前两届的4:6调整为3:7。更加注重基层导向,落实监测垂改“县级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主要职能调整为执法监测”的部署,要求污染源监测组选手须包含县级监测机构人员,推动各省份逐步补齐县级监测机构执法监测能力短板。更加注重培养青年人才,要求各代表队均须有35周岁以下青年,努力营造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良好氛围。

9455澳门新葡萄大厅

微专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之举。它是高校在传统专业目录之外,依托学科优势,围绕特定学术前沿知识或新兴职业技术领域,精练的一套跨专业微型课程体系,提供学习证明但不授予学位。其课程内容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或实际工作应用场景,旨在提升学习者的岗位胜任力或跨学科综合能力,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专业设置口径过窄、教学实践脱节等问题。

微专业以其“精”“灵”“新”“实”等特点9455澳门新葡萄大厅,对高校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践表明,微专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课程设置精干。课时少、周期短,学习者可高效习得相关专业基础及前沿知识。二是组织形式灵活。微专业的组织结构、授课方式、授课时间灵活多样,打破了传统院系的界限,提高了教育服务的可及性和便捷性。三是教学内容新颖。部分高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将产业实践中的前沿技术带到课堂,推动教学内容的革新换代。四是学习效果务实。微专业课程设置直面市场、关注应用、重视实践,便于学习者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因此,微专业迅速获得了各界认可。对于学习者,微专业修习成本低、性价比高,有助于其开拓视野、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增强实践能力、提升社会竞争力。对于高校,它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院系教学组织架构,促进不同学科师生间交流互动,加强跨学科知识生产扩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社会,微专业有助于使教育资源更精准地对接市场,对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微专业是优化课程组织模式的有益探索,对打破传统专业设置壁垒、解决高等教育供需错位、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等具有实际效果。但应认识到的是,微专业具有内在局限性,它难以替代系统的学科建设,更难以独自担起培养复合型人才之责任。微专业并非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唯一路径,而是其中的基础一环,在发挥好其积极作用的同时,更需要与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相结合。

实践中,需要注意防范并避免微专业建设中的一些风险隐患。第一,要警惕专业设置过度注重工具价值而导致功利化倾向,要区分大学与培训机构的边界。尽管现代大学角色已从知识生产的“象牙塔”转向社会发展的“动力站”,但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其主要职责之一是创造和传播学科知识体系中最前沿的内容,这与社会培训机构具有本质区别。部分高校过于看重工具价值,客观上造成微专业与社会应试培训趋同9455澳门新葡萄大厅,偏离微专业的设置初衷,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综合素质。第二,要防止课程内容盲目跟风倾向,杜绝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课程源于学科,是从学科知识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所组成的教学内容。部分高校缺乏对本校学科特色和优势资源的充分挖掘,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导致教学同质化和低质化,损害了高校教学风气,不利于微专业长期建设。第三9455澳门新葡萄大厅,要避免教学质量下降倾向,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因缺乏有效规划引导,高校微专业仍处于自发探索建设阶段,难免出现无序化和短视行为,育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微专业课程系统性弱、授课知识广度和深度有限、用人单位参与度低、学习者体验实际工作和跨学科交叉应用场景机会少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微专业的长远发展。

一方面,要加强对微专业的引导与管理。教育主管部门可研制关于微专业的指导意见,规范开设方向、课程设置、师资激励、学分管理、结业认证等方面,引导微专业良性有序发展。高校应紧跟最新科技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产业和社会需要,立足自身特色学科的比较优势9455澳门新葡萄大厅,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激励教师探索跨学科前沿知识,整合产业资源,加强对微专业培养质量的评估和监测,打造更多优质精品。

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微专业对学科交叉融合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促进作用。高校开设微专业,为学科专业调整提供了“试金石”、为交叉学科建设派出了“先遣队”,是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形式上的变革。深层次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能仅停留于专业课程层面的简单叠加,更要将高质量微专业与交叉学科建设、本研贯通式培养、产学协同育人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人才培养新格局,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